醫療新聞
醫療新聞
News醫助控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愛心婦笑:又可以繼續做好事了
2019/1/962歲許太太熱衷社區公益,鄉里活動皆能看到她的身影,但近半年來,她經常感到疲倦,且有貧血情形,前往診所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數量飆高、血紅素嚴重偏低,緊急轉診至血液腫瘤科安排基因檢測,這才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所幸持續透過標靶治療病情獲得控制,讓她笑說「終於能和大家團聚做好事了!」
胃鏡檢查方式選項多 建議依個人荷包及忍痛度做判斷
2019/1/5相信民眾對「胃鏡」、「大腸鏡」等醫療名詞不陌生,這類檢查都屬於「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一環,但可能一想到要將一條管子從嘴巴伸入胃中,伴隨檢查過程中腸道及腸繫膜受到拉扯,很多人會退避三舍,因此,「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依據需求發展出許多形式,究竟該如何選擇,才能兼顧荷包、準確度及舒適度呢?
慈母患乾燥症煮飯灑鹽超豪邁 子女有苦說不出 幸中西醫療法改善
2019/1/4台中55歲張女士原本燒得一手好菜,但自更年期開始味覺異常,經常覺得口中有鹹味,彷彿一層膜覆蓋在舌面,家人也常抱怨媽媽煮的菜越來越鹹,紛紛找藉口自行解決晚餐,使得張女士信心大損,赴醫檢查確診為「乾燥症」,在中西醫的合併治療下,張女士味覺逐漸恢復正常,也重拾煮菜帶來的成就感。
沈默癌症難預防 胃鏡影像新技術助揪出早期食道癌
2019/1/2隨著兩位名人相繼因食道癌英年早逝,不禁讓人提高對食道癌的警覺性,近日門診民眾對於食道癌篩檢的詢問度也大幅提升,隨著科技進步,目前食道癌篩檢方式可透過胃鏡搭配「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e, NBI),有效提升食道癌和癌前病變的診斷率,並提高治療痊癒的機會,為患者爭取一線生機。
OL天冷吃鍋 身體惹「麻」煩 「扭來扭去像條蟲」 原是蕁麻疹惹禍
2018/12/28冷氣團來襲,台中30歲李小姐下班後總愛與同事相約大啖各式鍋物,但一周內連吃五次溫補鍋物後,覺得皮膚奇癢無比,身上更長出凸狀疹塊,常會抓到破皮流血,連同事都問她:「為何整天扭來扭去?」,嚇得她趕緊赴醫求助,確診為蕁麻疹,經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並調整飲食後,李小姐終恢復健康亮麗的肌膚。
「只要抽血就能驗出胰臟癌?」 醫:需有多元檢查指標
2018/12/27胰臟癌有「癌中之王」之稱,原因就是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病程發展快速,一旦確診後,僅不到2成患者適合開刀治療,故人人聞胰臟癌色變,坊間傳言「抽血報告CA19-9數值越高,代表罹患胰臟癌機率越大」,醫師解釋,雖CA19-9為胰臟癌的腫瘤指標,但僅能當作參考值,仍需透過多方面的檢查才能確診。
小面關節症候群作祟 職業婦女下背痛到歪腰 增生療法助改善
2018/12/25台中51歲鄭太太是職業婦女,私下也極重視家庭生活,下班後必定燒一桌好菜,但過去四年來鄭太太深受下背痛所苦,遍嘗各種偏方均不見效,不得不漸漸遠離廚房,直到最近痛到歪腰,赴醫後才確診為「小面關節症候群」,採取增生療法治療2個多月後,疼痛感大幅降低,終於可再現廚藝,讓子女一飽口福。
正妹變普妹!愛美女大生臉部抽痛冒水泡 竟是帶狀皰疹惹的禍
2018/12/21台中21歲吳同學日前因左側臉頰、頸部和前胸嚴重抽痛,吃了止痛藥但效果極差,晚上仍痛到睡不著,導致白天無法專心上課,幾天後疼痛處更冒出密密麻麻的一串串水泡,嚇得不敢出門,赴醫檢查後確診為大面積帶狀皰疹,透過抗病毒藥物和抗神經痛之止痛藥治療兩周後,開心直說:「終於有臉見人了」。
洗腎再等等!酮酸胺基酸+低蛋白飲食助「腎」力
2018/12/21慢性腎臟病病患,最擔憂的問題就是要面對未來的洗腎人生。醫師表示,腎友若能落實「低蛋白飲食」,並適度搭配使用「酮酸胺基酸」,有助降低營養失調的風險,達到顧腎和延緩洗腎的效果。 隨著人口老化和慢性病日益盛行,台灣慢性腎臟病人數有增加的趨勢,根據健保署資料,目前已約有32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且洗腎人數8.3萬人。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腎臟病患者因腎功能受損,無法正常代謝體內多餘的含氮廢物,長期累積恐導致酸中毒、尿毒症等,不僅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等不適症狀,更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導致惡化,不得不洗腎。
8旬伯氣喘吁吁竟是肝癌末期!標靶真光刀「消腫」奏效
2018/12/19桃園80歲唐伯伯本身患有C肝,且定期回診追蹤,但近期稍微走動便覺得喘,赴醫檢查發現竟是肝癌末期,且「腫瘤如同千層派層層堆疊」塞到右心房,隨時都有猝死的風險,經評估後,建議採標靶真光刀治療6周,如今腫瘤縮小25%,氣喘吁吁情形大幅改善,讓唐伯伯大呼:「終於不用每天提心吊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