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急性蕁麻疹無症狀突發作全身紅疹半夜急送醫驚魂 嘆:以為得怪病
48歲「阿德」近期因專案進度緊迫壓力龐大,常加班到深夜導致睡眠不足,最近他因腸胃不適連續腹瀉,結果晚上在腋下、腰部等皮膚皺褶處先出現大片紅疹,伴隨腫脹與強烈搔癢感,2小時後就擴及全身緊急掛急診,檢查後確認是急性蕁麻疹惹的禍,幸好治療後隔天紅疹消失,也讓他體悟到「健康比命更重要」。
蕁麻疹最常見的表現為風疹塊,皮膚上會出現一片片隆起的紅疹塊,有時會伴隨劇烈搔癢,風疹塊大多會在24 小時內消失但又在身體其他部位反覆出現,另一種伴隨症狀為血管性水腫,眼皮、嘴唇出現會痛的腫脹,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黏膜腫脹,導致呼吸喘促。
蕁麻疹可依據其維持時間長短區分成「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前者多與短期的外在誘因有關,包括食物過敏、藥物、疫苗、感染、壓力與環境刺激,以「阿德」為例,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及睡眠不足,合併腸胃道感染,因而誘發急性蕁麻疹。大多數急性發作經治療後,在幾天內就會消退,但突如其來的大面積爆發,還是會讓患者與家屬驚慌失措,前述患者便以為「我是不是得了怪病?」
相較之下,若蕁麻疹反覆持續超過六週以上,則定義為「慢性蕁麻疹」,這類患者長期受困於斷斷續續的皮疹與癢感,影響生活與睡眠,甚至造成心理壓力,病因牽涉到物理性刺激 (溫差變化、接觸水或紫外光、汗水浸潤、震動…等等刺激)、自體免疫疾病、內分泌錯亂甚至不明原因,需要更詳細的問診及檢查。
針對急性蕁麻疹以「控制症狀」為優先,最常使用的是抗組織胺藥物,若症狀嚴重或合併血管性水腫症狀時,會短期搭配類固醇,對於因呼吸道腫脹出現呼吸困難的患者,則需要立即接受急救處置。
慢性蕁麻疹則需要長期治療,除了停止接觸誘發物,往往需要服用數個月的口服抗組織胺,儘管控制良好也不建議馬上停藥,一旦停藥則容易復發。針對困難控制的慢性蕁麻疹,單株抗體-Omalizumab、Dupilumab,或者免疫調節劑-Cyclosporine都可以考慮使用。
建議維持規律作息與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蕁麻疹的重要基礎,同時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像是曾引發症狀的特定食物或藥物。提早治療不僅能縮短病程,也能避免因搔抓導致的二度感染,也避免下一次「紅疹警報」的突襲。(皮膚科/沈冠宇)
►自由時報 :全身紅疹 急性蕁麻疹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