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亞大創辦人蔡長海榮獲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 《財訊》雜誌評選為跨世代「50 影響力人物」,今年再獲院士殊榮
【本文引用亞洲大學官方網站】
亞洲大學創辦人蔡長海博士,憑藉其在醫療、教育與產業領域的傑出貢獻,9月15日獲頒第14屆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殊榮,以其跨界出色的領導者表現受肯定。蔡創辦人去年與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並列《財訊》雜誌評選為跨世代「50 影響力人物」;也繼2人之後,榮獲工研院院士的終身榮譽職銜,表彰其在產業技術領域,對國家發展與人民生活福祉做出卓越貢獻。
在頒獎典禮上,蔡創辦人由副總統蕭美琴手中接下工研院院士的榮耀,他在得獎感言中提到,希望台灣的生醫產業在工研院的協助、主導下,成為台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引領台灣進入全球生醫產業的前十大之一,工研院、教育界、醫療界、產業界,大家一起攜手合作,創造全球最好的生醫產業,讓台灣在世界發光發亮。包括:亞大校長蔡進發、亞大副校長施能義等人也到場慶賀。
工業技術研究院遴選院士,今年邁入第14屆,要求候選人需具備「產業管理」、「科技研發」實務經驗,並在技術創新及後續產業化過程中有卓越成就;能對國家產業發展、增進人民生活福祉做出「傑出貢獻」,是獲選為工研院院士的關鍵條件,期待以傑出領袖之智慧為產業前瞻引路,促進我國科技發展,歷屆工研院院士都是產業重量級領袖,以產業智慧建言獻策,推演台灣科技演進。每屆選出的人數不一,但最多不超過10位,如2012年第1屆選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電腦創辦人施振榮、台達電子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等。
身為亞大的靈魂推手,蔡創辦人致力在亞大培育AI智慧醫療大健康產業人才,亞大有3家附屬醫院,其中,亞大豐原醫院暨長照中心、醫療園區等,即將於明年11月啟用,結合智慧醫療與產學合作,厚植中部地區的醫療資源。他的願景與實踐,就是讓教育、醫療、產業三者緊密結合,從醫療體系的擴張,到教育理念的實踐,再到生醫產業的推動,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將專業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極具創新與跨世代影響力。此次獲中研院院士榮殊榮,不只象徵他個人領導力的卓然成就,更提升亞大國際聲望,印證蔡創辦人所說:「要辦一所不一樣的大學」,以教育創新與跨域專業建構大學藍圖的成就。
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亞大自創校以來,以「健康、關懷、創新、卓越」為辦學理念,積極引進跨國資源,推動產學合作,並鎖定人工智慧、大健康產業等前瞻領域作為重點發展方向。近年來,亞大在AI智慧醫療、長照服務及國際交流方面都取得亮眼成績。
《財訊》雜誌2024年評選出台灣跨世代「50 影響力人物」,旨在表彰在創新、永續與跨世代發展上具代表性的領導者。蔡創辦人博士也就是因串連「醫療」、「教育」、「產業」,形成台灣少有的跨域生態鏈而入選。在雜誌專訪中提到,蔡創辦人並非單純追求醫療事業的擴張,而是思考如何將醫療知識轉化為教育資源,進而推動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他所領導的醫療體系,不僅提供臨床照護,也投資智慧醫療與AI醫療機器人研發,並帶動亞大開設相關學程,培養新世代具跨領域能力的人才。這種跨界布局,正是他被譽為「跨世代領航者」的原因。
在蔡創辦人的推動下,亞大、中國醫藥大學的「中亞聯大」醫療體系,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醫療網絡之一,也在AI智慧醫療領域展現領先地位。透過與科技公司合作,他推動AI影像判讀、遠距醫療平台、醫療大數據應用等計畫,讓醫療照護更有效率與精準。同時,他也積極支持亞大設立量子AI研究中心,串聯醫學、工程、資訊領域,打造跨界合作的典範。
無論是榮登《財訊》「50 影響力人物」,或是此次獲頒工研院院士,蔡創辦人表示,背後都有相同的核心價值–社會責任。他強調,醫療與教育的本質就是回饋社會,產業的存在不只是追求利潤,而是要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並協助國家在國際競爭中找到新的定位。
蔡創辦人表示,榮譽並不是終點,而是「責任的提醒」。正如他過去多次演講中提到的,「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醫療是人民安定的基礎,產業則是驅動未來的引擎。三者若能融合,台灣就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