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糖友飲食不禁口又忽視小傷口 演變「糖尿病足」潰爛悔不當初
59歲蔡先生自知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但依舊毫無控制飲食,日前他上班時不慎踢傷腳趾,由於有穿著雨靴作為緩衝,因此事後不以為意,也沒有特別擦藥,直到10天後雙腳開始劇疼,痛得他不得不就醫求救,這才發現糖尿病足出現傷口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幸好透過腳趾清瘡手術,才得以控制感染範圍。
當患者在急診抽血時,白血球高達19000/ul(正常值為4000-10000/ul),急性發炎指標hs-CRP大於16,加上右腳掌和其食趾、中趾都出現紅熱腫痛,且擴散到足底,因此初步確診為蜂窩性組織炎,收治住院後,患者的糖化血色素竟高達10.9,綜合各項數值後,確認是「糖尿病足」作祟,雖然先將足底膿液排出,但發炎狀況持續進展,只好轉介至骨科安排腳趾清創手術,總算控制感染。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併發症,包括足部潰瘍、感染、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和神經病變等,其中「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出現微血管病變和周邊神經病變,這些病變會影響足部的血液循環和神經感知能力,患者容易因為小傷口或摩擦,造成皮膚破損,進而引發嚴重感染和潰瘍,若無及時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
由於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會導致皮膚乾燥、足部疼痛感降低,患者初期可能無法察覺輕微的損傷,若這些損傷沒有及時發現,就可能發展成糖尿病足潰瘍,此外,也可能出現皮膚和指甲的變化,如指甲變厚變黃或足部刺痛、灼痛、麻木、足部發涼、對觸覺異常敏感。
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時應檢查雙腳,包括腳底和腳趾之間,是否有發紅、水泡、腫脹、傷口或指甲問題,洗腳後應徹底擦乾,並使用乳液滋潤雙腳,同時也建議穿著棉質或吸濕排汗材質的襪子,避免穿著過緊或有厚接縫的襪子,鞋子則以舒適、支撐良好並具有緩衝性為優先,若發現足部出現雞眼或老繭,千萬不要自行處理,應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才能避免發生糖尿病足。(腎臟內科/林軒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