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熟女長期血鉀低 嘆「一半人生腳沒力」竟是罕見巴特氏症候群作祟
39歲蘇姓熟女長期患有低血鉀症,19年前更曾因低血鉀無力癱瘓而住院,可惜當年沒有明確診斷,直到最近下肢越來越無力上門求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竟有血鉀低、鹼血症、血中腎素活性及醛固酮飆高等症狀,確認是「巴特氏症候群,經給予藥物治療後,鉀離子升高至3.0,下肢無力症狀改善,終於不再軟趴趴。
患者自述19年前第一次出現下肢無力,後來竟完全癱瘓無法走路被家人送到急診,抽血發現血鉀數值僅1.8mEq/L (正常值3.5-4.9),經點滴補充鉀離子後下肢無力有改善,但住院一星期只知道是低血鉀症而沒有明確的診斷,十幾年來,陸續服用鉀錠治療,下肢無力狀況時好時壞,日前只好轉診到新陳代謝科求助。
再次抽血後發現患者除血鉀值2.0依舊偏低,包括酸鹼值pH 7.5 (正常值7.35-7.45)及「碳酸氫鹽」(HCO3) 36.8 (正常值22-26)也都出現異常,可說是「鹼過頭了」,顯示為「代謝性鹼血症」;加上「腎素活性」、「醛固酮」數值皆升高,24小時尿中鉀及鈣排出增加以及尿中鈣/肌酸酐比值> 0.2,診斷為「巴特氏症候群」,經給予藥物治療後,鉀離子上升至3.0,不再出現下肢無力症狀。
一般會造成低血鉀症原因可分為三大類,首先是鉀攝取量減少,一般會發生在長期生病食慾不佳的病患,其次是鉀離子進入細胞內,如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最後則是鉀從腸胃道或尿中流失,
上述患者食慾正常,而鉀離子卻持續低下,首先排除前兩類原因,此外她也沒有腹瀉或毆吐的情形,因此研判是鉀離子從小便中流失,安排收集24小時小便後,果然發現尿中鉀離子排出量增加,證實病患鉀離子是從小便流失。
至於「巴特氏症候群」是由美國醫師巴特(Bartter)於1960年代首次描述和發現,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腎小管病變疾病,主要是亨利氏環上升支的離子通道異常,影響鈉、鉀、氯離子再吸收功能,導致體內低血鉀症、低血氯、代謝性鹼中毒及正常血壓的高腎素血症。
此症的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一,遺傳模式大多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巴特氏症候群通常在兒童期發病,因此成人的巴特氏症候群是很少見的,也難怪蘇婦19年一直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如能提早確認,除了服用鉀錠治療外,還須加上阻斷鉀離子從尿中流失的相關藥物,此外平時則需多攝取鹽和水份,以及食用富含鉀的食物,進而減少低血鉀的併發症。
提醒民眾,如果出現反覆下肢無力及長期不明原因的低血鉀症,若沒有腸胃不適徵兆,極有可能是罕見的巴特氏症候群作祟,建議諮詢新陳代謝科或腎臟科醫師找答案。(新陳代謝科/王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