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中年男血糖飆高引發三多+暴瘦 胰島素針劑神助攻 遠離併發症
47歲鄭男去年查出糖尿病,但因身體無不適,所以沒有服藥治療,直到最近出現吃多、喝多、尿多以及暴瘦10公斤等症狀,看診後證實血糖值飆高,經給予口服抗糖尿病藥物治療,但血糖數值仍居高不下,於是建議改打胰島素,三個月後血糖總算控制在標準範圍內,改為口服藥幾個月後,血糖也持續穩定,讓他遠離高血糖併發症危害。
患者來診時的抽血結果,飯前血糖高達251 mg/dl(成人糖尿病空腹血糖目標80-130),而糖化血色素(HbA1c)飆高至12.7%(成人糖尿病控制目標<7%),建議直接打胰島素,但他害怕打針及擔心有副作用而不願意注射,只好先給予服用口服藥物。
經過二週治療,血糖依舊在200mg/dl左右,因此同意施打胰島素,經過三個月注射,糖化血色素降到6.5%,於是改為口服藥物,一年多來糖化血色素都保持<6.5%,是大家口中的乖寶寶病患。
早期糖尿病患多數沒有明顯症狀,等時間一久,才會會造成急慢性併發症,例如各種感染症、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腎病變等,因此糖尿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名及造成尿毒症的主因,號稱隱形殺手,只是病人往往一聽到打胰島素治療時都很排斥,因為聽信坊間謠傳打了胰島素眼睛會瞎、腎臟會壞、必須洗腎等。
其實上述說法都是倒因為果,是因為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才會導致視網膜病變及腎病變,最後造成失明及洗腎,這是病情惡化過程,而非施打胰島素的結果。
胰島素自1922年由加拿大醫師班廷所發現,隔年即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肯定,拯救了無數生命,因為胰島素是由蛋白質組成,會被胃酸破壞因此不能口服,目前只能皮下注射,由於科技進步,注射針頭越做越細,扎在皮下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同時也有筆型注射器,使用與攜帶都十分方便。
提醒糖友們,胰島素就像是全能投手,當病患血糖很高時,可以上場先發,讓胰島細胞得到適當休息,之後再改成口服藥物;若糖尿病時間較久,除了口服藥外,也可再加上長效的基礎胰島素,當作是後援登場加強治療,然而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在糖尿病初期或中期時拒絕暫時打針,堅持服藥而一直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這樣會導致體內胰島素耗盡,即使後來願意打針,也常須一天打四次,甚至永遠無法改為口服藥物治療。
因此,口服抗血糖藥和胰島素都是可以降低血糖的藥物,而胰島素更是糖尿病患的救星,當血糖值飆高或口服藥物無法達到療效時,此時唯有選擇施打胰島素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等到血糖改善後,仍有很大的機會換回口服藥,遠離高血糖併發症風險,過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