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民宿老闆膝蓋「壞了了」 機器人手臂登板神救援 保骨本 復原快 效果好
台中65歲林老闆經營民宿有成,喜歡四處走動和旅客搏感情,但近1年來因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生活品質下降,雖曾服用止痛藥及注射玻尿酸,皆無法緩解症狀,經檢查發現,原來膝關節內髁壞死而導致關節炎及疼痛,經採「機器人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林老闆直呼:「再度走路的感覺真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黃揆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是膝蓋軟骨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相互摩擦,若是過度使用,或在短時間內操勞過度,都有可能提早或加重關節疼痛的症狀,主要症狀是經常痛到無法行走,日常生活嚴重不便,因此與失智、中風和冠狀心臟病並列為老人失能的前四大疾病,常被稱為「老人失能殺手」。
黃揆洲指出,由於林姓患者接受各種保守治療皆無效,經評估屬於中度退化性關節炎,若不積極處理,恐怕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功能,而且因為只影響膝關節內髁,故建議他接受「MAKOplasty機器人手臂單髁關節置換手術」,透過3-D立體定位及機械手臂,協助精準磨除及置換受損的膝關節,大幅減少韌帶及關節周邊軟組織的傷害,保留更多健康骨本及完整韌帶,讓患者迅速恢復關節功能,隔天即能下床行動。
黃揆洲強調,林先生的個案因為只侵犯膝關節的內髁,若採用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因為傷口較大,同時要切除外側好的軟骨以及前後十字韌帶,病人術後疼痛較厲害,而且切除前後十字韌帶,病人的本體感覺會喪失,約需3至6個月才會逐漸恢復。
黃揆洲說,傳統的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因為手術視野很小,而且以手工鋸骨頭,由於鋸片振動幅變大,而且角度不容易精準掌握,因而早期的單髁人工膝關節存活率比不上傳統的全人工膝關節手術,但是藉由術前電腦3-D立體影像組合以及術中MAKO機械手臂導航,可以讓手術的切割的精準度可以在一毫米以內,可以大幅提升病人人工關節的長期存活率,以及早日恢復生活的功能。
黃揆洲介紹,相較於微創全人工膝關節手術,「MAKOplasty機器人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平均住院日為1至3天,平均復原期為2周,傷口約7至10公分,手術過程中因透過電腦導航以減少誤差值,並保留前後十字韌帶,讓患者術後膝蓋活動更自然,患者滿意度普遍高於傳統手術。
不過黃揆洲提醒,機器人手術自費額較高,單邊約45萬元,且需經醫師評估,若膝關節退化嚴重,可能還是得仰賴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他也建議,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民眾平時應適度運動,使關節中的軟骨獲得關節液的潤滑及營養,並有效控制體重,以平衡關節的負荷,一旦膝關節受傷,則務必要休養,才能加速患部修補及痊癒,如此一來才能活到老、走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