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鏡像手機器人復健效果佳 助中風嬤重新「握」住孫子手
台中91歲陳阿嬤今年初因腦中風緊急送醫,雖然幸運救回一命,但術後出現右手、右腳無力併發症,無論床上起身、吃飯、如廁等都需要家人協助,讓阿嬤身心嚴重打擊,情緒常常陷入憂鬱,經建議採用「鏡像手機器人」後,阿嬤狀況明顯改善,不僅手臂能舉高,手掌還能握住愛孫的手,讓她對人生重拾希望。
原本身子硬朗的阿嬤在中風之前,每天清晨都會整理登山步道,今年初她依舊在清除野草,但突然發現身體右側似乎不聽使喚,旁人發現後,趕緊通報消防隊送醫檢查,確認是腦中風,雖然後續治療過程十分順利,並於住院期間先接受傳統復健治療,但出院後陳阿嬤下肢動作仍不協調,外出都需以輪椅代步,吃飯也需家人協助餵食。
為了讓病患腦中風六個月內的黃金復健期有更好的復健效果,家人與醫療團隊討論,希望可以有更豐富的復健資源介入,讓病患日後功能恢復更好,經評估後,決定安排阿嬤接受傳統復健治療外,也配合「承重式步態訓練機器人」,以及穿戴有如鋼鐵人般的「鏡像手」機器人復健。
所謂「鏡像手機器人」是專門為治療中風後,手部功能出現障礙的病患回復生活機能的智慧型輔具,患者會在「健肢」及「患肢」配戴外骨骼機器手套,由「健肢」負責做出抓、握等動作,再由「患肢」的機器手套對應帶動失能的手,宛如鏡子映像一般,藉此執行單指開合或五指同時開合的抓握動作訓練。
過程中,職能治療師也會搭配實物互動的治療環境,例如抓取圓球、三角柱等物品,提供關節訓練動作模式,加強恢復生活機能。
經兩個月後持續訓練,阿嬤已經可以使用拐杖行走,手指也能進行簡單抓握,經常陪同阿嬤復健的孫子感動表示:「阿嬤又可以握住我的手了」,長者也因為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原本每日鬱鬱寡歡,看見自己的進步後也開始露出笑容,重拾對復健的信心,同時也降低家人的照顧負荷。(周立偉、賴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