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配合醫療降載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週期延展 醫:仍有效果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因需定期注射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避免症狀惡化,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影響,各醫院陸續啟動醫療降載,民眾也自發性延後回診時間。眼科醫師強調,據國外學會年會發表結果,延遲治療對視力影響不算嚴重,患者無須恐慌,但提醒三個月內仍應回診檢查治療為宜。
「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又稱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不正常新生血管增生所造成,目前採取玻璃體內注射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療法,已被證明可有效改善此類患者視力。以常規來說,患者開始每隔四週需連續治療三次,之後會將注射間隔以大約8週延長。但目前受到疫情影響,間隔時間可能會繼續延長。
以往延長回診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注射可能造成的不舒服,加上需要經常回診,都會帶給患者和醫療系統極大負擔。所幸國內已有許多眼科醫師採用「治療-延展」的方法,在監控病況的同時,逐漸延展兩次注射之間的間隔,不僅維持患者的視力不會惡化,且降低患者的負擔。
但是要延展多久的時間,因每人病情而異,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幸運的是,新冠肺炎在歐美各國大流行期間,提供一次意外測試的機會,根據「2021視覺與眼科研究學會線上年會」發表的研究,英國醫師發現延遲治療的平均間隔週數為12.7週 (一般約8週),其中有約三成患者在回診前已延遲治療,約六成患者按計畫繼續治療。
至於延遲治療但最終仍有回診的患者中,視力下降4.9字母,約視力表一行(從可辨認60.1個到55.2個字母);對照沒有拖延那麼久的患者,視力平均則是只下降1.5個字母(從可辨認61.4個下降到59.9個字母),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顯示延遲治療但沒有拖延太久的患者雖然視力下降,但幅度並沒有想像中嚴重。
因此隨著疫情增溫,會有更多患者自行決定推遲治療,部分是因為他們害怕到醫院增加感染風險,有些是因為不想給醫護人員加重臨床工作的負擔。此外,如果患者只剩下一隻眼睛視力較好,則他們選擇延遲治療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他們已經不能再依靠另一隻眼睛了。
未來若有更方便的移動監測和篩查技術,例如家用眼睛斷層掃描儀器,對於在疫情期間,仍需要接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治療的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很重要,因他們可以在家自行用斷層掃描檢查後,透過網路傳給眼科醫師判讀,有需要再到醫院接受治療,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風險。
但現階段建議等疫情緩和,最好能在至少三個月內,在做好自身防護前提下,掛號回眼科門診檢查,接受必要治療,是目前合宜的作法。(文/眼科醫學中心副主任林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