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資訊
脊髓損傷
Mini-Medical School
脊髓損傷
即急性外傷性傷害侵及脊髓與神經,造成運動、感覺及大小便功能失常。損傷可能由於巨大的外力,如車禍、墜落、重物壓傷、運動傷害等,使脊柱移位或骨折造成,也可能因閃跌、滑交等小傷害造成。
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若傷及胸髓、腰髓或薦髓,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除了運動與感覺機能障礙外,脊髓損傷還會造成排尿、排便困難及性功能障礙,而呼吸問題、自主神經機能異常也常見。不只如此,心理挫折、經濟問題等也跟著浮現。
脊髓損傷患者會有哪些問題?
脊髓損傷以後,患者及家屬最感震驚、在意的是肢體的麻痺造成的行動困難。
實際上,神經的損傷導致其他內部的器官功能之失常,若未適當的處理常常在急性期帶來更大的麻煩及危險。
呼吸系統:患者可能會有呼吸肌肉的麻痺,造成呼吸較淺,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難,咳嗽無力。
腸胃系統:整個腸胃系統的蠕動變差,容易產生嚴重的腹部脹氣或便秘現象。
心臟血管系統:脊髓損傷可能影響自律神經系統(控制心臟及血管的收縮與放鬆)的功能,會造成心跳速度減慢以及血壓降低。在姿勢改變時血管無法有效的做反射收縮的反應,因此會出現姿勢性低血壓。而且由於血管收縮能力變差,肢體下垂一段時間以後,會造成肢體末稍(如手背、手指、小腿、腳背等處)的水腫。
泌尿系統:膀胱的解尿功能會出現問題導致尿失禁或無法排尿的狀況。
皮膚系統:患者受傷部位以下感覺喪失,加上肢體麻痺動彈不得,造成翻身不易;長期睡同樣的姿勢,在骨頭突出部位下方的皮膚,會因為其微血管被壓扁、血流不通而產生組織的缺氧、壞死、潰爛。
骨骼關節肌肉系統:麻痺的肢體由於不再活動自如,多數的時間擺在相同的姿勢,會造成肌肉的萎縮、纖維化,關節的攣縮變形及骨質的疏鬆
心理調適問題:患者面臨重大創傷,會產生震驚、憤怒、沮喪、不知所措、不合作、無法面對現實等等的情緒反應。
脊髓損傷患者的復健訓練
脊髓損傷患者的復健醫療必需結合許多專業人員,以病人為治療中心,依據病人的受傷部位、功能障礙嚴重程度、合併症、體能與意願等,訂定一個適切確實可行的復健計畫。
復健團隊包括復健專科醫師、護理師、物理與職能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
復健治療的內容包括加強肌力、耐力、體力的訓練,及日常生活技巧如盥洗、進食、穿著衣褲、沐浴、輪椅的運用、大小便訓練、各項必要的輔具運用,都是為返家後重返社會生活做準備。
患者在住院中,一面訓練就要一面考量這些技巧配合自己出院後的環境是否適用,如有其他困難不易應用,應與醫療人員討論是否有其他變通代償技巧、特殊輔具支援,或者需做環境改造;必要時住院期間應返家模擬居家生活。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尤其容易發生在青壯年,對病人本身、其家庭、甚至社會都造成很大的損失,面對的問題及困難也特別多,需要專業醫療團隊之成員共同協調合作,以及家庭、社會與政府之配合,才能有滿意的治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