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衛教資訊
- 衛教單張
- 外科手術後病患之飲食原則
衛教資訊
外科手術後病患之飲食原則
Mini-Medical School
外科手術後病患之飲食原則
手術後視病患恢復情況,及早積極給予營養支持,預防併發症及促進早期傷口復原。
對於一些特殊疾病所產生消化不良或腹瀉的情況,則須依營養師之評估,針對病患之狀況來設計飲食,以提供病患最佳之營養照顧,協助病患疾病及早康復。
飲食原則
手術後依病人腸胃道狀況給予飲食,通常由清流質或米湯開始餵食,然後進展到全流質飲食。若接受性不錯則可以進步到半流質,最後是軟食或固體之食物。
提供足夠之熱量。對於熱量的需求,手術後若無其他併發症,總熱量應增加 10 %;若有多發性骨折或創傷,熱量則應增加 10 ~ 25 %。
應增加蛋白質的攝取。蛋白質應佔總熱量的 15 ~ 20 %,以提供手術及手術後產生敗血、感染、發燒和創傷所造成之蛋白質耗損與修補受傷組織及傷口。
高生理價的蛋白質(如:蛋、牛奶、肉類、家禽類等)至少應占每日蛋白質總量的一半以上,其餘的蛋白質可選用黃豆及黃豆製品之植物性蛋白質來供應。
維生素
當維生素 C 缺乏時,會延遲或阻礙傷口癒合並易出現皮膚潰瘍,故建議每日應攝取 100 ~ 300 毫克維生素 C(如:蕃石榴、橘子、柳丁、檸檬及綠色蔬菜)幫助傷口癒合。
補充維生素 A,可增進傷口癒合,維持上皮組織完整並能幫助預防壓力所引起之胃潰瘍。維生素A富含的食物有魚肝油、肝臟、深綠色及黃色蔬菜和水果。
補充維生素 K(如:綠色蔬菜),可預防維生素K不足所產生的凝血時間延長。
熱量及蛋白質增加時,應增加維生素B 群之攝取量。
水份與電解質與礦物質
病患若有發燒情形,應注意水份及電解質平衡。
適量補充水份與電解質以防止手術後因嘔吐、出血、發燒、滲出液、出汗、引流、代謝增加所引起之體液大量損失。
適量補充鋅(如:肉類、肝、牡蠣等)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周邊靜脈營養
當病患食慾不佳時,可暫時由周邊靜脈提供營養,但不宜過久以避免營養不良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