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資訊
幼兒偏食行為
Mini-Medical School

幼兒偏食行為

「偏食」是一種不良的攝取習慣,包括以下 3 種情況:
不喜歡吃一般兒童愛吃的食物數種以上,並持續很長時間。
特別喜歡吃某種特定的食物,若沒有就拒絕進食。
特別不喜歡吃某種食物,看到就會產生厭惡感,並因此影響了吃其他食物。

偏食的原因
若只不喜歡吃某種食品,不能算是偏食,必須是不喜歡一組的食物群,如討厭吃蔬菜或魚,才是真正的偏食。造成幼兒偏食的原因有以下的因素:
副食品添加時機不當,對於固體食物適應不良。
受照顧者的飲食習慣影響。
失敗的學習經驗:如被魚刺哽到、被熱湯燙到,造成幼兒拒吃。
勿因個人喜好斷絕幼兒口慾,想吃什麼就給什麼。
零食不離口:常吃零食會導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分泌及食慾下降。
雙親過份溺愛或兒童想引人注意。
用餐不專心:用餐時間延長致消化不良、食慾降低,進而厭食。
食物單調,烹調不可口。
餐桌氣氛不良:幼兒進食時精神緊張而缺乏食慾,誘發偏食行為。
長輩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
過度矯正或強迫進食。

改善偏食的方法
改善幼兒偏食情形,必須先了解其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調整規律生活習慣。
養成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定時定量。
不亂吃零食。
愛惜食物、不浪費。
細嚼慢嚥,但用餐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以上。
保持愉快的進餐氣氛,進餐前後不做激烈運動。
改善不正確觀念的影響,勿批評食物好壞。
造型多變化、食品種類多樣化。
改變烹調的方法、應用調味料。
不要太過依賴速食品。
改善進食的環境和氣氛:例如和其他幼兒一起進餐。
不用強迫利誘的手段,用鼓勵勸導的方式來使幼兒進食。

結語
生長發育期的孩子需要足夠的熱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及水分等各種充分的營養素,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
進入幼兒期後,其成長速率與嬰兒期相較趨於緩和,而各種生理機能、智力及認知等都逐漸發展中,也開始自我學習獨立,面對這些不同於嬰兒期的變化,幼兒要長得健康、強壯,營養的攝取當然是最重要的。
雖然偏食行為在初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長期下來則會因缺乏某種營養,導致組織功能無法運轉,產生營養不良或過剩的現象;偏食的結果一定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