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資訊
發燒Q&A
Mini-Medical School

發燒Q&A

正常體溫是攝氏 37 度 ( 37 oC )。
正常體溫不是固定的。最高在下午,最低在午夜 2 ~ 4 時,相差可達 0.5 oC。
正常體溫也會因運動、或過多衣物而稍高。

發燒
發燒即體溫不正常地上升:即肛溫 38 oC 以上,或口溫 37.5 oC 以上。一般以水銀溫度計作準。

為什麼會發高燒?
一般以肛溫 39.5 oC 謂之高燒。
發燒的原因極多。一般人最常見的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嬰兒發燒一般都不是因為「長牙」引起的。先假設是「出牙發燒」是危險的想法!
嬰兒發燒另一常見原因是打疫苗針後的反應;但同時,亦可以是其他感染引起發燒。三合一疫苗引起的發燒大多不會持續超過 48 小時,所以持續 3 天的發燒應該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
一般來說,觀查小兒的行為及其他症狀,比單只注意體溫高低更重要。

發燒有害嗎?
發燒可以有害,亦可以有用;不能一概而論。
發燒的最大作用是警鐘,它亦是身體免疫功能一部份。
發燒的害處在於發燒的「原因」,而不在於體溫度之「高低」(找出發燒的原因)。
小兒發燒通常是「感染」引起,發燒(非高燒)本身通常不造成傷害。

發燒抽搐
6 個月 ~ 6 歲的小孩中,大約有 3 ~ 4 % 會出現有「發燒抽搐」現象。
發燒抽筋(抽搐)是有家族性和續發性的。
少於 15 分鐘之全身性的「發燒抽搐 febrile seizures, febrile convulsion」,一般尚不會傷及大腦。
抽搐通常發生於體溫急速上升期間,而非在高燒期間。
發燒加上抽搐抽筋,也可能是腦膜炎或腦炎的早期唯一病徵,也可以是腸胃炎或其他病的併發症,一定要立刻看醫生。

什麼情況下發燒顯示重病呢?
一般來說,小兒如果有以下的症狀便應趕快看醫生:昏睡、吵鬧易發脾氣、無精打彩、不停地哭、哭泣聲弱、皮膚蒼白、皮膚紅疹、流口水等。
小於 6 個月的嬰兒發燒,最好趕快立刻看兒科醫生。嬰兒生病時,有時體溫反降而非升高。

應該如何處理發燒
最重要是觀查有沒有其他病徵,這比只是注意「體溫高低」更重要!
發燒時首要是飲大量的水;其次是幫助身體散熱,減少衣物。
依醫師指示,服用正確份量的退燒藥;千萬不能過量。
千萬不要用過量的退燒藥退燒;退燒藥的作用只不過令病人舒緩痛楚,不能幫助病情。
小兒發燒切忌服用阿斯匹寧;尤其是水痘、感冒或病毒性的感染。可能引發的雷氏綜合症足以致命,也可傷害肝和腦。
高燒時可用溫水抹身或洗澡;但浸浴泡澡則要小心。
